膽囊癌(GBC)是我國第六大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也是我國癌癥相關死亡的第六大原因。盡管 GBC 的診斷和治療有所改善,但大多數患者通常被確認患有轉移性 GBC (mGBC)。由于淋巴結或遠處轉移的高發生率,GBC的5年總生存率(OS)僅為5%。對于不適合手術的 mGBC 患者,國家綜合癌癥網絡 (NCCN) 指南建議使用膽道引流、化療、臨床試驗和可用的最佳支持治療。目前,可供選擇的選擇很少,迫切需要新的更有效的方法。
在癌癥患者中,治療策略、結果和預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免疫狀態。CD8 + T 細胞因腫瘤抗原的持續刺激而耗盡,導致增殖、細胞因子產生和免疫功能停止。多項研究研究了氫在包括癌癥在內的各種疾病中的預防和治療作用。最近有報道稱,氫氣可以刺激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 γ 共激活因子 1α,從而增強線粒體功能,從而可以挽救耗盡的 CD8 +T細胞。在一項關于吸入氫氣對 55 名 IV 期結直腸癌患者的影響的高級研究中 ,Akagi 等人 將終末程序性細胞死亡 1 (PD1) + CD8 + T 細胞的積累確定為預后不良,發現氫氣治療后末端 PD1 + CD8 + T 細胞減少和末端 PD1 - CD8 + T 細胞的積累與改善的無進展生存期和 OS 顯著相關。
我們介紹了一名 72 歲女性膽囊癌 (GBC) 患者的病例,該患者在不可逆電穿孔消融和口服替加氟(一種氟嘧啶衍生物)化療后 9 個月發生原位復發和肝轉移,但未能控制進展這種病?;颊咴谝阮^周圍的淋巴結中進一步發生轉移。病人有嚴重的貧血,需要每周輸血。膽囊腫瘤侵犯十二指腸降部,引起腸漏和肝結腸粘連。
患者在2018年10月24日開始吸入氫氣,治療1個月內,患者病情相對穩定,血液指標、感染情況、疼痛程度逐漸好轉。隨后,膽囊與十二指腸粘連部位出現腸梗阻;經胃腸減壓及靜脈營養1個月后緩解?;颊咴谡麄€治療過程中堅持定期進行氫氣治療。
不良事件
記錄的最常見不良反應包括嗜睡或激動,沒有觀察到其他不良事件?;颊叩霓D氨酶水平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保持正常。偶爾她的膽紅素水平超過參考范圍,但在短期使用保肝藥物后恢復正常。盡管定期輸血,但在氫治療開始前的兩周內,患者的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水平幾乎沒有變化。氫療和輸血后兩項指標均持續升高,治療2.5個月后均達到參考范圍的下限(圖???1A)。氫療后輸血頻率逐漸降低,治療2個月后完全停止。
氫氣治療前后患者的血液參數。A: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水平;圖中紅線代表參考范圍的下限;B:總蛋白和白蛋白濃度;圖中紅線代表參考范圍;C:白細胞和淋巴細胞計數;圖中的紅線代表參考范圍。
治療前1個月內,患者對感染有較高的炎癥反應和較高的白細胞計數(22.1×10 9 /L)??垢腥局委熀?,白細胞計數恢復至參考范圍上限(9.8×10 9 /L),未進一步降低。氫氣處理1.5個月后(未進一步抗感染處理),白細胞計數下降至4.7×10 9 /L(圖???1C剩下)
療效評價
氫療開始后不久血清總蛋白水平恢復正常并繼續上升。因腸梗阻,治療后給予靜脈營養1~2個月。胃管切除后2周內,患者恢復正常飲食,總蛋白保持在參考范圍的上限。氫療 2 個月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恢復正常并繼續上升(圖???1B)。
在氫療法之前,膽囊腫瘤的廣泛粘連和壓迫導致上腹部劇烈疼痛,需要每天服用止痛藥;當氫治療 2 周后疼痛逐漸減輕時,這種情況就停止了。即使在腸梗阻期間,也不需要隨后因疼痛引起的鎮痛劑給藥。
目前,氫氣與該患者癌癥的改善之間僅存在暫時的聯系。氫的抗癌特性可能涉及:
(1)消除癌細胞產生的高水平活性氧,從而抑制癌細胞的增殖、侵襲和遷移;
(2) 下調炎癥因子,消除慢性炎癥,改變微環境;
(3) 保護線粒體,維持能量產生,幫助糾正缺氧,從而改變心血管、內分泌和神經系統;
(4) 恢復耗盡的細胞毒性T細胞的功能,增強全身抗癌作用。
詳細的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的后續研究充分闡明,晚期癌癥治療的適應癥需要在更多患者的研究中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