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微量氫氣醫學效應被發現后,眾多生物醫學學者使用各種給氫氣方法,開展各種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究。在這些工作中,采用細胞學、動物疾病模型、人類健康者和多種疾病患者開展研究,證明氫氣對氧化損傷、炎癥損傷、細胞凋亡、藥物毒性作用和癌癥等各類病理損傷和狀態具有對抗、改善或修復作用。從氫氣的醫學應用價值角度考慮,這些研究中比較重要的是臨床醫學研究。但是我們也會看到不同的臨床研究類型,有的是少量患者的案例觀察,有的進行大樣本的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也有的是進行患者改善前后的對比分析。
從研究目的看,也有不同的類型。有的是為了證明氫氣對某種疾病的改善效果,有的是為了證明某種給氫氣方法和設備的臨床應用價值,有的則是從氫氣醫學效應的分子基礎進行研究。我們今天談談這些不同類型的研究特點。
一、為申請藥物和器械批準開展的臨床研究
這種研究比較類似于新藥研究的模式,國家藥品食品管理局有相關的規定,該進行什么研究,如何設計研究,在什么標準的醫療機構開展這樣的研究,都有相應的規定。這種研究的商業性非常強,本質上是不考慮對人和疾病改善的終極效果的。例如在歷史上,他汀類藥物的開發就非常典型。他汀類藥物開始進入臨床應用只考慮對膽固醇水平的控制,其理論基礎是膽固醇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原因,動脈硬化是導致中風和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所以能降低膽固醇就成為該藥物是否有效的標準。但是降低膽固醇如果不減少中風心梗發生率,對患者來說并沒有真正的意義。因為這種藥物不是治病,而是預防動脈硬化的形成,這和過去許多藥物治病的模式不一樣。當然后來的研究證明這種藥物確實能預防動脈硬化和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但是由于這種預防效果和藥物引起的毒副作用存在權衡利弊的問題,至今仍然有一些人對他汀藥物的真正價值心存疑惑。
二、為證明氫氣對某些疾病改善效果的研究
單純為證明改善效果,按照各種研究的規范,根據研究者課題組的經費和技術條件,開展各種個性化研究。目前的氫氣醫學臨床研究基本上都屬于這種研究。例如最早關于氫水對早期糖尿病患者糖耐量改善的研究;長期飲用氫水對帕金森病癥狀的改善效果研究;氫水對類風濕關節炎疼痛緩解效果的研究;氫水對運動疲勞改善效果的研究;最近華山醫院皮膚科關于氫水沐浴改善銀屑病的研究;意大利基耶地佩斯卡拉大學衰老醫學和科學部教授Lorenza Speranza在JCell Mol Med雜志上發表飲用氫水改善返流食管炎的研究;日本學者Nakao等發現飲用氫水減少肝癌患者放射改善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最近日本學者發現吸入氫氣改善人體自身抗腫瘤免疫功能,提高晚期大腸癌患者生存時間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特點就是不拘一格,以明確氫氣對人類疾病效果為根本目的,但是研究的深度往往不夠。
三、對氫氣改善疾病機制的研究
目前這類研究想對比較少,比較典型的是國內泰山醫學院關于氫水對血脂調節的研究,研究中對血脂的改變從分子水平開展不同角度的分析和探討,這不僅能確定氫氣對某疾病的改善效果,也能給氫氣改善疾病在分子機制上有更深入的理解。這樣的研究不僅有利于氫氣的臨床應用證據增加,也有利于氫氣生物醫學效應深度的研究,是值得鼓勵和提倡的研究。當然需要在把握研究角度上,要注意避免為機制而機制,忽視氫氣效應的前提。氫氣醫學的生命力在于效應,機制屬于錦上添花,但不是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