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被認為是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至關重要的驅動因素,這一假設是基于細菌移位的概念,就是一些細菌從腸道擴散到氣體器官。有研究報道,有細菌移位的患者膿毒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升高,控制細菌移位也是改善膿毒癥的重要策略。
細菌移位背后機制非常復雜,細菌和消化道上皮都參與這個過程。應激情況下,活性氧、誘導性一氧化氮合成酶和炎癥因子等產生增加導致微生物組成紊亂。炎癥反應也會導致消化道屏障破壞滲透性增加和細菌擴散。根據這些機制,可以采用多種策略避免細菌移位。
最近有大量研究證明,氫氣分子作為一種新方法可用于許多疾病改善。身體內厭氧菌具有制造氫氣的能力,因為氫氣在體液內的溶解度有限,導致這種氣體曾經被認為屬于生理惰性氣體。自從2007年日本醫科大學太田成男教授小組報道了氫氣能選擇性中和羥基自由基效應后,人們隨后發現氫氣還具有抗炎癥、抗細胞凋亡和細胞保護效應。更重要的是,氫氣對人的安全性很高,有許多方法可以攝取使用氫氣。這些特點引起越來越多人對氫氣醫學研究的關注。
最新大阪大學醫學研究生院發表在《休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氫氣對膿毒癥動物小腸和腸道菌移位的影響,研究確定氫氣對腸道菌移位的對抗效應。
研究將動物分成假手術組、生理鹽水改善對照組、氫氣改善組。氫氣改善組動物進行盲腸結扎穿孔術后,每天通過管飼15毫升/公斤體重氫氣生理鹽水(氫氣濃度為7ppm),連續7天。對照組給沒有氫氣的生理鹽水。結果在手術后第7天,氫氣改善組動物存活率顯著超過對照組(69% vs 31%, p<0.05)。用腸系膜淋巴結和血液細菌培養評估腸道細菌移位,發現盲腸結扎穿孔術后24小時,氫氣改善組腸道細菌移位發生率也明顯下降。氫氣生理鹽水改善也能避免手術后24小時兼性厭氧腸桿菌擴散和腸道高通透性改變。氫氣改善組手術后6小時腸道組織炎癥反應因子,如一氧化氮合成酶、腫瘤壞死因子 α、白細胞介素1β、白細胞介素6和氧化應激指標MDA均顯著下降。這些研究結果說明,氫氣生理鹽水能預防腸道細菌紊亂、腸道高通透性和腸道細菌移位,提示氫氣是改善重癥的新策略。
圖1氫氣改善提高動物生存率
圖2 氫氣改善減少淋巴結和血液內細菌數量
圖3 氫氣改善對細菌過度生長的抑制作用
圖4 氫氣改善對小腸組織的保護作用